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性与针对性,聚焦突出性心理问题的干预路径探索,切实护航学生心理健康成长。2025 年4月1日16:00,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以下简称心理中心)在南州食堂四楼赋能团辅室开展了2-3月“高关怀”学生心理工作研讨会。本次会议结合绘画心理评估,围绕高关怀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个性化干预方案及协同育人机制展开深入探讨。学生处副处长唐尚静,2-3月上报高关怀学生名单的辅导员、学院心理专项岗及全体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参加。

会议伊始,由心理中心教师侯茜分享绘画心理测验在心理评估中的独特价值。侯老师通过对比抑郁症患者不同阶段的绘画作品,深入浅出地阐释了绘画分析的投射原理及其在心理评估中的实践价值,结合“房树人”心理绘画分析方法,详细讲解了绘画线条、色彩、构图与心理状态的关联。例如,画面中反复涂抹的线条可能反映焦虑情绪,房屋门窗的缺失或象征心理防御机制,枯树与裸体人物则揭示生命力匮乏与道德观念薄弱等深层问题。同时侯老师也强调,绘画分析需要结合个体的成长背景,避免单一标签化解读。


在高关怀学生辅导干预经验分享环节,心理中心教师杨紫豪以自己辅导的家庭关系复杂、情绪反复波动的个案为切入点,剖析了心理辅导干预工作的难点与突破路径。例如,杨老师提出学生家庭系统的复杂性,容易导致学生长期处于高压环境中,同时家庭问题常超出学校心理咨询的职责范围,而家庭互动中的微小刺激都容易触发情绪波动,增加了干预的难度。那么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首先要摒弃“快速解决”的干预思维,构建“螺旋上升”的支持框架,建立稳定信任的咨询关系,同时利用“情绪事件日记”,增强个体对自我情绪与现实之间的联结感,帮助学生正视自己的情绪,从而循序渐进地引导其思考家庭对自己的影响。

在交流讨论环节,围绕对在校服药治疗学生的风险识别指标、隐性支持及擅自停药的干预策略等焦点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比如,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的老师提出可以从学生课堂表现、学业状态、社交参与、生理信号、情绪变化等非侵入性观察指标动态监测风险。远景学院的老师提出可以通过生物钟挑战打卡、社交支持小活动、心理老师微讲座等普适性的班级活动设计,降低学生的病耻感,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自然融入。



最后,学生处副处长唐尚静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严峻形势,再次强调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并对心理工作开展提出了几点具体的建议和要求:一是心理中心要充分利用专题培训,增强心理工作队伍的专业意识,重点把控在咨询或高关怀学生跟进等过程中的危机识别与排查工作;二是要充分发挥学院专项岗教师的作用,搭建好学院的心理工作体系,做好心理知识科普宣传;三是要充分发挥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信息员的作用,开展常态化的培训,发挥朋辈学生的支持作用;四是要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与紧迫感,在学生工作中要充满爱心、付出真心、做事细心、保持耐心,以便深入地了解学生,精准找出问题的根源。

本次研讨会以个案干预经验分享结合心理绘画分析技术培训,从多维度共同探讨药物治疗学生在辅导干预中存在的难点和精准的干预方法,不断提升心理干预的温度与效度。未来,心理中心将继续保持常态化培训与案例研讨活动,为学生心理健康构建全方位保护屏障。
撰稿:高榆程
摄影:高榆程、李柯磊
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