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活动赋能成长,共筑校园心灵防线
当四月的春风轻抚校园,一场关于压力管理的暖心行动正在各班展开。各学院心理委员积极响应学生需求,以"释放压力,拥抱阳光"为主题,通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为同学们搭建起认识压力、缓解压力的互动平台。各班级心理委员精心设计主题班会,将知识科普与趣味互动相结合,帮助同学们掌握实用的压力管理技巧,营造了互帮互助的班级心理氛围,通过创意班会、互动体验等形式,在班级阵地中构筑心理成长支点,形成“一班一特色”的朋辈互助新格局。现总结如下:
一、淬炼商学院:创意减压,释放心灵能量
4月期间,淬炼商学院以“压力管理”为主题,组织各班级心理委员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班会活动。2024级市场营销1班通过“压力管理小课堂”结合理论讲解与趣味互动,帮助同学们认识压力根源;财务管理6班创新设计“抢凳子”“数字炸弹”等游戏,寓教于乐;工商管理5班则延续春日传统,组织风筝制作活动,让同学们在艺术创作中舒缓情绪。活动覆盖20余个班级,参与学生超500人,有效缓解了期中考试带来的学业焦虑。


二、智能工程学院:运动赋能,锻造心理韧性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升本)13班和14班以“运动减压”为主题,精心设计了“压力释放小测试”、运动经验分享会等特色活动。通过分组讨论,同学们交流了跑步、球类等运动对缓解压力的实际效果,并制定了个人运动计划。活动特别邀请了体育教师现场指导科学运动方法,帮助同学们掌握运动强度与心理调节的平衡技巧。班会结束后,85%的参与者表示焦虑情绪得到明显缓解,92%的同学表示会将运动作为日常减压方式。活动不仅普及了运动心理学知识,更培养了同学们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艺术传媒学院:艺术疗愈,激发心灵共鸣
广播电视编导6班创新开展“压力猜猜乐”互动游戏,通过表演艺术形式帮助同学们识别和表达压力。数字媒体艺术10班则结合专业特色,教授"478呼吸法"等实用技巧,并组织压力主题数字绘画创作。活动特别设置了匿名“压力清单”收集环节,共收到有效反馈127份,为学院精准开展心理服务提供了重要参考。参与学生表示:“艺术表达让压力变得可视化,反而更容易面对和处理。”活动将专业特长与心理教育完美结合,收效显著。


四、外国语学院:温情互动,共建支持网络
4月22日,外国语学院心理委员毕卉组织开展了以“情暖寝室”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活动,通过创意互动传递关怀。同学们两两一组,绘制“友谊手掌画”——一人拓印手掌轮廓,另一人用彩笔装饰,并写下鼓励话语或绘制象征友情的图案。活动现场欢声不断,一幅幅充满温情的画作连成“友谊拼图”,增强了班级凝聚力。此外,心理委员还深入寝室慰问,与同学们畅谈集体生活适应、室友关系处理等话题,在轻松氛围中传递心理调适技巧。活动后,学生们反馈:“这样的交流让压力有了出口,也让我们更懂得彼此支持。”


五、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嘉年华式体验,点亮心光
电子信息工程7班在黄角树广场打造了沉浸式心理嘉年华,设置艺术疗愈区、树洞信箱、正念体验站等特色板块。其中,王老师指导的冥想工作坊最受欢迎,50余名同学通过呼吸练习和身体扫描,体验了深度放松。活动还创新采用“心灵积分卡”制度,鼓励同学们完成各项减压挑战。据统计,活动共收到树洞来信93封,创作减压艺术作品46件,现场参与达200余人次。许多同学反馈:“这种体验式的心理教育既有趣又有效。”


六、德国工程学院:情景模拟,科学转化压力
学院组织14个班级开展“压力转化实验室”主题活动,通过情景剧再现考试焦虑等常见压力场景,并运用"情绪ABC理论"进行专业解析。在“压力气球”实操环节,同学们将烦恼写在气球上,通过集体放飞仪式完成心理释放。活动覆盖200余名学生,收集到压力案例67个,学院心理委员负责人表示:“活动最大的亮点是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体行动,让同学们在实践中掌握压力管理工具。”后续学院将建立“压力管理案例库”,持续优化心理服务工作。


七、远景学院:游戏互动,解锁心灵轻压密码
4月期间,远景学院各班级开展“排解压力·心理疏导”主题班会:2024级1班心理委员组织,通过分享备考经验、阅读图书、集体通过冥想缓解期中备考压力。2024级2班联合4班开展分享交流复习技巧等,进行呼吸和想象训练,超九成同学压力缓解,学习氛围转积极。2024级3班以游戏互动(你画我猜)与案例分享为核心,85%同学反馈缓解紧张,还助学生掌握疏解方法。2024级5班采用“游戏互动+经验分享+自由交流”,“压力炸弹传递”等环节让同学掌握减压方法,氛围更融洽。2024级6班同学踊跃分享学习与减压经验,氛围乐观融洽,心理委员持续关注同学状态。


本月各学院心理委员开展的“减压赋能,阳光成长”主题活动成效显著,累计覆盖全校2000余名学生。通过创新性地将压力管理知识融入互动游戏、艺术创作、情景模拟等多样化形式,活动不仅有效提升了同学们的压力应对能力,更在校园内营造了互帮互助、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氛围。未来,学校将继续发挥心理委员的朋辈引领作用,定期开展贴近学生实际需求的心理健康活动,不断完善“学校-院系-班级-寝室”四级心理支持网络,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提供持续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