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切实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培养身心健康的新时代大学生提供有力保障。綦江校区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于4月3日14:30在赋能团辅室组织召开春季学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初教学研讨会暨新教师试讲课听评会。本次会议由王雪燕老师主持,全体心理授课教师参加,共同研讨新学期心理教育教学工作的新理念、新方法。

体系解读明方向
为了让各授课教师明晰心理健康课程的授课方向及目标,王雪燕老师系统阐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三大核心维度。明确以“提升心理素养、促进全面发展”为目标,构建“理论教学+专项辅导+实践体验+网络浸润”的混合教学模式,依托课前动态调研科学设计教学安排,并通过课堂参与、实践报告等多维度考核实现过程性评价。课程初建以“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为主线,围绕科学观念、心理技能与实践目标,构建涵盖自我认知、社会适应等八大模块的知识体系,融合校园实践与社会需求,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思政进阶聚焦价值引领,将爱国情怀、责任担当等元素融入心理教育:情绪管理结合奉献精神,人际沟通嵌入传统文化仁爱观,职业规划强化职业道德,实现心理健康与思政育人同频共振。

新秀试讲展风采
会议进入试讲环节,陈美琪、张雪梅老师围绕“自我意识”主题,以短视频切入心理学经典理论,穿插互动提问,引导学生深度探索自我;代敏、肖雨老师聚焦“求职与择业心理”,结合真实职场案例,设计“职业接龙”趣味活动,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感知职业适配逻辑;黎萍老师通过“人格测试”工具解码大学生性格特质,以数据可视化呈现分析结果;李阳老师则以“趣味心理学”为切口,通过视觉错觉图片对比、微表情案例分析,揭开日常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多元教学形式充分展现课堂设计的创新性与感染力。

经验共享促提升
紧随新教师试讲的展示,会议进入经验分享环节。专职教师王雪燕从教学实效出发,强调“精准施教”理念:课程讲授需紧扣章节目标,案例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新形式激活课堂参与度;窦乔瀚老师则聚焦“可视化教学”,以思维导图拆解抽象心理概念,通过“问题导入—知识讲解—总结提炼”三段式框架构建逻辑闭环,强化知识吸收效率。
优秀教师胡挽澜、李昌茂、雷淑娟结合实践提炼各自的经验:胡挽澜老师以“真实故事+心理活动”破题,通过九型人格卡牌解析等互动工具,将理论融入鲜活案例;李昌茂老师强调“纪律与活力并重”,在严格备课基础上,通过互动问答、互动游戏等环节把控课堂节奏;雷淑娟老师则倡导“有温度的课堂”,通过分组协作设计,让学生在尊重与关怀中实现心理成长。三位教师从不同维度诠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智慧,为课程优化提供多元路径。


总结引领启新程
会议最后,王雪燕老师立足课程管理细则与教育目标作总结发言。她强调,心理健康教育需以“规范治学”为基石,严格遵循课堂时间管理、教学流程规范及教师言行标准。课程将紧扣“宣传、启发、改变”三大核心:普及心理求助渠道,强化学生自助技能;通过互动讨论、小组任务等设计,引导学生从“微小改变”迈向自我成长。做到以严谨管理护航课堂质量,以多元互动点燃成长星火,切实守护学生心理健康。

本次研讨会既为新教师搭建成长阶梯,也为新学期课程建设注入活力。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将持续深化教学改革,通过开展“全员磨课”“推门听课”“专项查课”等教学质量提升行动,重点强化课堂互动、优化教学模式,筑牢学生心理防线,为培育身心健康的新时代人才贡献智慧与力量。
文案:黄莉萍
摄影:金姗姗
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