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校园生活中,大学生群体常面临学业压力、社交焦虑与未来迷茫的多重挑战。为传递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让学生感受户外运动的快乐,3月19日智能工程学院心理健康专项负责人谭英姿老师、学院体协指导老师唐宇在足球场共同举办了本次户外心理成长团辅活动。

活动开始,谭英姿老师讲到,心理学中有一个理论叫做登门槛效应,这就是指一个人一旦完成了一个微不足道的目标,为了给他人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挑战。这就像是爬楼梯一样,如果感官被困于巨大的,难以攀登的困难,人就会产生畏难心理,不愿继续努力。运动不仅可以改善心理健康,还能对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产生积极影响。研究表明,长期参与有氧运动可以增加海马体的体积,这是大脑中与记忆和情绪调节相关的区域。此外,运动还能改善神经网络的连接性,提高注意力和认知功能。参与运动可以提升积极情绪和自尊心。人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就需要自我调节,运动就是便捷又健康的改善情绪的方式。带着运动中收获的好心情,很多不快也能更快地消散。动会刺激身体释放内啡肽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产生愉悦感和满足感。此外,锻炼身体还能提高自尊心,增强自信心,从而改善心理健康。

然后,在唐宇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随着音乐的节奏,在足球场上开始了热身活动。配上欢快的旋律,有效地活动了同学们的上肢、肩、颈、脚等部位。



紧接着,同学们在跑道上挥洒汗水,迈着坚定的步伐,发丝随风扬起,汗珠随风落下。太阳洒下余光,散落在同学们挺直的后背上和发梢上。跑道上的同学们仍旧在奔跑,蓝天铺垫在同学们的身后,同学们的影子映在草坪上,洁白的院服,被汗水浸湿,是青春最美的模样。



最后,参与本次活动的同学蒲少林分享到,走出教室进行户外活动好处多多。一则,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走出教室进行户外活动是我们在紧张学习过程中的适当放松,有助于缓解大脑疲劳,提高学习效率。二则,动则生,静则息。走出教室进行户外活动,能让我们尽情跑跑跳跳,锻炼身体。


每一次的挥汗如雨,都是对自己的塑造;每一次的挑战与超越里,都藏着一个愈发从容自信的自己。学院致力于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在自然中实现心理赋能与自我成长。鼓励学生从‘微户外’开始,比如在校园草坪上午休、观察四季植物变化。关键是通过与自然的深度互动,重建人与环境的联结,这种联结本身就是治愈的力量。
(智能工程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