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育人工作中,学生心理健康是关乎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石,为提升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水平,推进队伍建设以老带新进程,2025年6月13日10时,智能工程学院祝玮副院长携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全体辅导员于松格完满展厅会议室开展智囊团案例分析第六期。会上,黄一老师和张丁月老师围绕一则真实案例展开深入研讨,为探索构建全员育心的育人格局提供了思路。

案例背景:
大二学生张某在备考期间出现思维幻想并威胁辅导员的异常行为,其陪读母亲却否认异常且拒绝配合干预。
解决思路:
针对本案例,张丁月老师采取了以下五点解决思路:
1. 确保学生安全,情绪安抚与风险评估双线并行。以“考研压力疏导”为切入点与学生面谈,全程保持共情倾听,以平和态度倾听,避免直接否定其特殊身份认知。记录其言行异常的具体表现等关键指标,联合学院心理中心进行专业评估,是否存在自伤、伤人或脱离现实的紧急风险。若评估认为存在复发风险或危机,启动校园危机干预流程。
2. 构建“校-医-家”三方联动网络。及时上报学校相关部门,如学院领导、学生处、保卫处等,协同制定安全预案,并安排与学生关系较好的同学关注其动向。针对家长初期不配合的情况,灵活调整沟通策略,以“关心学业压力”为突破口,强调“暂时休养或调整学习计划更利于长期发展”。同时,邀请心理健康中心教师共同与家长沟通,用专业视角解释病情复发的可能性及干预必要性,并建议尽快就医复查。若母亲仍持续不配合,尝试联系父亲或其他近亲属,说明情况的严重性。
3.法律框架下的强制干预准备。在法律框架下,做好强制干预的准备。评估强制干预的必要性,若学生出现明显自伤、伤人倾向或完全丧失现实认知,将依据《精神卫生法》联系警方及医疗机构,启动非自愿送医评估程序,并确保流程合法性。同时,注重保护隐私与知情权平衡,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量最小化信息扩散范围,仅向必要部门透露关键信息。
4.学业缓冲与康复支持同步推进。经家长同意,协助办理休学手续减轻学业压力。康复返校后制定“学业帮扶计划”,鼓励母亲继续陪读,建立“辅导员-心理教师-家长”定期联席会议制度,构建长效支持体系。
5.全过程痕迹管理与伦理把控。严格落实“一生一档”制度,详细记录每次谈话要点及家校沟通记录,留存书面证据。同时,注重团队协作,避免独自处理问题,始终与学校专业团队、法律顾问保持联动。

针对此次案例解决黄一老师补充道,学生的生命安全是第一位,其他事项在学生生命健康得以保障后均有机会在各方的共同协商下得以推进和解决。

祝院长总结道,针对此次案例指出,此次事件的成功处置,体现了三个关键能力:一是辅导员的危机识别敏锐度,二是多部门协同作战的执行力,三是法律与人文关怀的平衡智慧。这要求我们既要建立‘早发现、早报告、早干预’的预警机制,更要打造‘有温度、有尺度、有深度’的育人生态。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技术活,更是良心活。学院辅导员团队用专业守护生命,用温情点亮心灯,为构建“全员育心、全程育心、全方位育心”的育人格局作出生动诠释。这场没有硝烟的“心理保卫战”,彰显了新时代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担当与育人智慧。
智能工程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