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重庆移通学院学生处“三下乡”青承狮韵非遗实践团走进合川区狮滩镇,在探寻非遗与感受地方文化的征程中收获满满。
豆香弥久:方寸匠心见真章
实践团来到“刘大妈豆干”作坊,第五代传承人刘玉芬抚过浸透豆汁的木器,向队员揭秘古法精粹:“九月黄豆瓣三浸三淘,卤水十八味草药缺一不可。”队员们品尝着豆香四溢的豆干,被这份对传统技艺的执着与热爱深深打动,也深刻认识到非遗传承的不易与珍贵。


丝路新语:三揉三醒见乾坤
转过青石巷,“合州第一面”第四代传人邓世忠抖开薄如蝉翼的蚕丝面。“三揉三醒是筋骨,阴干九小时定魂。”队员们凝视着细若发丝却韧如弓弦的面条,透过传承人皴裂的指节与自豪的眸光,传统面食升华为流动的文化雕塑。


万件藏忆:时光窖藏启新思乡情
陈列馆的万件老物件,铺开狮滩镇百年民生图卷。黄林馆长指着一架民国纺车坦言:“当年用婚房钱换它,都说我疯了。”三十年奔走乡野,他将嘲笑声碾作守护动力。“这把桐油秤称过几代人的生计”,馆长轻拭秤星上的包浆,“而你们要用新秤称量文化价值。”


返程路上同学们总结着当天的收获:“守护这些老手艺,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基因密码”,“今日每一句口述、每道工具凹痕,都在重绘文化的基因图谱……”暮色中的狮滩镇渐行渐远,而年轻的心跳正与历史脉搏共振——当青春俯身倾听历史,巷陌深处的匠魂便永远年轻;青年记住乡愁,文化才有明天。


供稿:刘棋、晏成瑜
指导老师:周佳艺、刘倚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