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非遗文化保护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7月7日,重庆移通学院学生处“青承狮韵”实践团走进重庆市合川区狮滩镇,开展以“非遗传承·青春助力”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通过实地调研、文化体验、创新传播等方式,深入挖掘狮滩镇非遗文化资源,探索青年力量在传统文化保护与乡村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沉浸式调研:让非遗传承“有据可依”
实践团聚焦狮滩镇特色非遗项目——狮滩豆干和蚕丝面制作技艺,通过问卷调研、入户访谈、实地观察等方式,深入走访当地手艺人、商户和居民,收集非遗传承现状的第一手资料。团队累计发放问卷200余份,访谈非遗传承人、老匠人及当地群众30余人,将依靠本次问卷调研结果,系统梳理非遗技艺的传承困境与发展机遇,形成《狮滩镇非遗文化传承现状调研报告》,为后续非遗保护与创新利用提供数据支撑。


创新性传播:让非遗文化“活”起来
为了让非遗更贴近年轻群体,实践团精心设计了“非遗拼图”互动体验活动,将狮滩豆干的制作工序、蚕丝面的晾晒场景转化为趣味拼图。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团队成员更加深刻的认识非遗背后的文化故事,激发他们对传统技艺的兴趣。此外,还将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手段,记录非遗制作过程,扩大传播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狮滩非遗的魅力。


红色教育与文化传承同频共振
在狮滩革命纪念碑前,实践团开展“红色精神照非遗”主题教育活动,狮滩革命纪念碑前,实践团成员聆听葛家岩农民起义、大昌铁厂抗战遗址等红色故事,深刻认识到非遗传承与民族精神守护的内在统一。坚持使用太平山泉水制作的狮滩豆干,蚕丝面“面随天时”的匠人哲学,无不体现着对文化根脉的坚守。这种坚守与革命先辈的担当精神一脉相承,激励着青年一代以“懂之而后传之”的责任感,将非遗保护转化为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


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此次“三下乡”活动不仅是非遗文化的探索之旅,更是一次青年学子扎根基层、服务乡村的生动实践。团队负责人代亮表示:“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我们希望以当代大学生角度,为非遗传承注入新思路,让传统文化在创新中延续生命力。”实践团成员们深知,非遗传承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赛,他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步伐,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供稿:刘棋、晏成瑜
指导老师:周佳艺、刘倚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