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简介
樊志豪,智能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子,南湖书院3号楼515寝室成员,2020年入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96726部队,2022年退伍复学,担任我校2022级、2023级、2024级新生军训教官,任校国旗护卫队教练员、营地教育中心助教、爱国护旗俱乐部社长。2024年受合川区人民政府邀请担任护旗手,并参加建国75周年升旗活动。现以优异成绩成功考取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

采访环节
Q1.备考期间,宿舍的学习氛围如何?
备考那段时光里,我们寝室就像一个充满能量的“学习充电站”。除我之外,还有3位室友同时备战考公,大家默契地以寝室为“主战场”,省去了往返自习室或图书馆的奔波。书桌前此起彼伏的翻书声、互相提问时的讨论声、深夜里依然亮着的台灯,构成了专属515寝室的奋斗图景。我们既是室友,更是并肩作战的战友,会共享最新的考试资料,在彼此懈怠时拍拍肩膀说句“加油”,这种并肩前行的力量让枯燥的备考充满温度。

Q2.成功上岸,最想感谢的人是谁?
最想感谢的,是南湖书院3号楼515寝室的“兄弟们”。在考研冲刺的关键期,我曾整整一周“足不出户”埋首书海,是他们每天雷打不动地问我“今天想吃哪家”,然后带着热气腾腾的饭菜放到我的桌角;面试前,他们帮我整理了厚厚的问题集,还搬来椅子模拟面试官提问;尤其记得面试前一天,当我焦急地翻找身份证时,几个大男生趴在地上翻遍衣柜抽屉,最后在枕头下找到证件时,那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至今难忘。这些琐碎却滚烫的细节,是我考研路上最坚实的后盾。

Q3.大学生活学习你养成了哪些好习惯?
上大学之前我没有在学校住读过,在宿舍和同寝室的同学们一起生活学习,让我更直观地感受到室友如亲人,我们互助进取,寝室的学习生活氛围让我觉得比家里更温馨。后来我应征入伍两年,退伍复学那天,宿舍管理中心的老师帮我跑前跑后办理手续,那份热情让我倍感温暖。到了新寝室换了新的室友,我仍然觉得自己很幸运,在一个有人情味的寝室生活,我们一起规律作息、适度锻炼、认真学习,这对我的考研成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Q4.重庆移通学院的教育模式给你的考研成功带来了哪些帮助?
我校“四位一体双院制”模式对我考研的助力是全方位的:
专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夯实了知识根基,让我专业课复习更高效;
完满教育里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锻炼我的沟通协作与抗压能力,使我在复试中从容应对考核;
通识教育拓宽多元思维,使我答题更具深度;
商科教育的模拟项目培养的市场思维,明确了专业规划方向;
书院提供的考研分享会、导师心理疏导及跨专业交流氛围,更从资源与心态上为我保驾护航;
宿舍管理中心打造的标准化作息管理,定期组织的考研关怀活动,保障了我的学习生活节奏。这种模式让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与生活关怀形成了考研助力的闭环。

Q5.备考过程中遇到过怎样的挑战,是如何解决的?
第一次挫败感来得猝不及防:当我啃完一摞复习资料,信心满满地翻开习题册时,我发现一道道题目像“拦路虎”般陌生,那种“学了却不会用”的无力感让我整夜失眠。我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成功。当时我给了自己几个小时时间去放空,去反思自己有没有进步,突然意识到,就算我没有成功我也收获了很多宝贵的品质,除了知识之外我提升了学习方法,磨砺了自己的意志。于是我不再纠结,打消了焦虑继续向前进。我把错题按知识点分类整理,反而找到了学习的新节奏。
第二次挑战是在笔试之后,因为今年的题偏难,所以我很焦虑自己能否进入面试环节。当我准备面试的时候又特别担忧自己不能通过,是家人的鼓励和室友们的帮助让我重新找回了信心,勇敢地走出了迷茫,坚持走到了最后。

Q6.对于有考研想法的学弟学妹,您有什么建议或者经验分享吗?
1.如果下定决心要考研的话就要全力以赴,专心攻克,考研是一场持久战,不要半途而废。每天睡前可以在备忘录写下当天的完成度,看着清单被打满勾,成就感会推着你往前走。
2.好好复习一下本科学过的课程,把基础的概念牢记于心,复习领悟。我备考时就把大二的笔记翻出来重新批注,发现很多考研重难点其实就藏在课本的边角注释里。
3.一定要坚持健康的作息,每天要保证7~8小时睡眠,11~12小时的学习时间。要适度运动,它能让人变得干练,我每周都会至少进行一次3公里的长跑,这使身体更加健康,有利于这场持久战。记得在寝室备点坚果、牛奶,别让饥饿打断学习节奏。

在本次采访的尾声,我们再次向这位考研“过来人”表达了诚挚的感谢。考研是一场艰难但充满希望的旅程,途中或许会有迷茫与疲惫,但正如樊志豪所说,只要明确目标、调整好心态、全力以赴,就一定能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祝愿每一位正在备考的学子都能得偿所愿,顺利上岸,开启人生新的篇章!
宿舍管理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