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军训场时而大雨滂沱,时而酷暑难耐,同学们的军训服不知是被汗水还是雨水打湿,在后背印出深浅不一的印记。队列旁,正活跃着一群特殊的身影,用细致关怀驱散新生的疲惫与迷茫,他们便是守护新生成长的勤工助学岗位——学生班导师。
自2025级新生军训开展以来,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便成立新生关怀小组,学生班导师们主动扛起责任,在军训期间与学院新生同在,以真挚的情感关心着训练场上的每一位同学。




为了关心在军训期间因为喊口号喊到嗓子嘶哑的学生们,几位班导师特地为同学们准备了润喉糖。在与对应连队的教官说明情况并得到他们的同意以后,班导师们提着润喉糖走进了自己年级所在的连队里。来自通信工程8-16班的班导师王海恒和李庆率先走到队伍的前排,打开装着润喉糖的袋子,笑着说道:“今天大家口号喊得都响亮,嗓子肯定累了,每人来拿两颗润润喉。” 说着便挨个走到队列间,给每排学生递上水果味的润喉糖,还不忘补充:“含完记得多喝水,别光靠糖果撑着。” 其他年级的班导师们也陆续为同学们送上了润喉糖并附上了关心的话语。





天刚刚黑,班导师们的 “工作场” 又换到了宿舍楼道。班导师们分别走进了廊桥书院、南湖书院和北山书院,挨屋敲门:“今天训练累坏了吧?教官夸咱连整体纪律性进步特明显!” 碰到因训练辛苦想打退堂鼓的新生,班导师王彬掏出手机翻自己当年的军训照片:“你看我那时候晒得比你还黑,站军姿站到腿抖都没放弃,现在回头看,这可是最珍贵的经历。” 班导师们的声声问候和句句叮嘱让刚结束一天军训的同学们倍感温暖,同时还解答了同学们的困惑,提醒他们要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班导师们细致的了解了同学们的军训情况,对于一些产生厌烦情绪和不适应军训生活的同学进行了开导和鼓励,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接下来的军训生活。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始终将暖心教育放在育人的重要位置。作为勤工助学岗位,班导师们通过训练场的细致问询、宿舍里的暖心叮嘱、队列旁的耐心指导,既成为新生军训路上的护航者,也化身初入校园的引路人,这些都是学院资助育人的鲜活实践。未来,学院营造更有温度、更有力量的育人环境,让每一份关切都化作通工学子成长的底气,助力他们从这里扬帆起航、逐梦青春。
撰稿:何佳峻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