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度响应学校“合格评估”工作部署,全景式呈现学院在办学治校、管理服务、党建领航、专业锻造、课程打磨、学生培育等维度的工作实绩,进一步夯实辅导员队伍建设根基、升级学生管理工作质效,2025年5月30日9:00,计算机学院于勇者楼301会议室,开展“八说”之辅导员说育人第1期暨“金桔”专项提升计划第11期。吴迪、赵秉楠、丁滢、王伟孪、刘玉凤五位辅导员围绕工作核心价值与情感纽带,在交流分享中凝聚育人合力,助力学院人才培养工作高质量推进。
“从‘旷课’到‘奋进’的转变之路”


吴迪老师一开场,便围绕学生旷课问题展开分享。她谈到:“旷课背后一定隐藏着各种复杂原因,读懂这些“潜台词”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案例分享中,她提到高考成绩580+、专业被父母选择的同学,入学后频繁旷课、作息颠倒、精神萎靡且多门专业课挂科。吴迪老师针对这名学生的情况,以“知心大姐姐”形象建立信任,发动人际网、建立家校联动机制,明确其心理和学业问题并持续跟踪。此外,他还关注“隐形逃课者”,通过搭建“课程-成长”桥梁、柔性管理等方式,让学生从内心回归课堂,实现从“强制约束”到“价值吸引”的转变,吴迪老师提到:“我相信只要深入了解并针对性地帮助学生,一定能引导其走向正轨。”
“用温暖守护心灵,用专业化解危机”


丁滢老师作为学院心理专项岗位老师,在分享大学生心理健康内容时指出,“大学生面临学业压力、人际交往困扰等诸多压力源,辅导员的及时干预至关重要。”她介绍,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要通过多样化活动普及心理教育,提升学生自我认知。针对不同程度心理问题,采取不同应对策略。丁滢老师还分享了无言陪伴、递面纸等实用谈话技巧,“这些看似简单的举动,能让学生感受到被接纳,有效缓解情绪。”她以一位因情感问题低落的学生为例,说明默默陪伴的效果。她认为辅导员应善于观察学生情绪,用温暖和专业守护学生心理健康。
“新起点,共成长:以心相伴,育梦前行”


赵秉楠老师在育人工作中深刻感悟,她认为,“作为辅导员,融入学生群体、了解他们的需求是首要任务。”在日常里,她积极投身各类学生活动,借此与学生建立起初步信任。面对学生的思想困惑,赵秉楠老师用所学知识尽力引导,她坦言,“经验不足可以用真诚和热情来弥补。”比如有学生对职业规划迷茫向她求助时,她查阅大量资料,结合学生专业和兴趣给出可行建议,帮学生打开思路。赵秉楠老师还表示会持续学习,提升专业素养,致力于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筑牢网络防线,奏响思政强音”


王伟孪老师聚焦大学生网络思政育人工作分享经验,她强调,“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是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要拓展多元平台,构筑全新网络思政传播体系。”她提出应突出线上优势,创新工作理念,将思政教育融入网络文化。“用符合时代特色和学生喜好的方式,才能让思政教育更具吸引力。”王伟孪老师分享利用短视频平台制作思政微课程的做法,通过打造特色内容、构建新话语体系,使思政教育在网络空间焕发活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筑牢网络思想防线。
“铸魂育人,践行使命担当”


刘玉凤老师围绕辅导员立德树人使命展开分享,她指出,“思想理论教育与价值引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关乎人才培养的质量。”她解读二者内涵,强调其相辅相成的关系。刘玉凤老师认为,“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要扮演好多重角色。”她作为理论传播者讲活知识,作为价值引导者在关键节点指引学生,作为成长陪伴者关注学生思想动态,作为网络思政主力军传播正能量。面对育人挑战,她分享创新经验,通过内容精深化等让理论教育“活”起来,融入日常管理等让价值引领“实”起来。
此次分享会中,各位老师从各自的工作角度出发,分享了育人故事与行为准则。她们以实际行动诠释着辅导员工作的专业深度与情感厚度,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辅导员育人工作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她们在面对学生旷课、心理问题、思想困惑等各种情况时,用爱与责任、专业与智慧,为学生点亮心灯,引领学生成长。在未来的工作中,她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专业的态度,投身到育人事业中,书写更多温暖而动人的教育篇章。
撰稿:厉飞翔
计算机学院 供稿
綦江校区学生处 转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