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征兵工作有关精神,激发信息学子的爱国情怀和参军热情,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参军入伍政策,5月21日下午 2:30,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于南湖书院党团活动室举行2025年征兵宣讲会。本次宣讲会邀请到校征兵办负责人江旭东、校征兵宣讲团及退伍士兵,通过多维度、深层次的内容输出,为学子们打开通往军旅生涯的认知大门,助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20余名有入伍意向的学生代表参与,会议由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黄文艺主持。

政策领航:筑牢参军认知根基,树立个人参军目标
江旭东老师在开场就细致地为同学们讲解征兵要求,从年龄限制到身体素质标准,从学历条件到政治审查要点,每一项内容都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说明。“在场有一些同学是戴了眼镜的,可能会担心视力不达标不能入伍,其实现在激光矫正手术符合规定,提前做好矫正通过体检也是没问题的。” 江旭东老师用这样通俗易懂的例子,让同学们对原本模糊的标准有了清晰认知,也为有意参军的同学指明了努力方向,以便他们提前做好入伍规划。

政策解码:剖析入伍价值生态,打通个人发展链路
校征兵宣讲团对入伍政策的解读,构建起国防需求与个人发展的双向赋能模型。宣讲团成员在明确征兵标准的同时,从三个方面深入剖析入伍福利政策,一是经济保障方面,宣讲团成员指出通过学费代偿、服役津贴、专项补助构成的“三金保障体系”,能够有效缓解家庭经济压力;二是学业发展方面,学院通过建立“入伍、复学、升学”全周期服务机制,涵盖学籍保留、考研专项计划等配套制度,健全同学们的学业保障体系;三是职业发展方面,宣讲团成员针对考公定向招录等优待政策进行重点说明,帮助同学们进一步理解参军入伍优势。


老兵叙事:解构军旅精神内核,传承红色基因血脉
退伍士兵的分享环节,是对军营精神的生动诠释。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退伍学生李长江以自身经历为脉络,将看似平凡的军旅日常升华为精神传承的载体。从高强度的体能训练中锤炼出的钢铁意志,到团队协作任务里凝结的战友情谊,每一个故事都折射出军队文化对个人成长的重塑力量。他讲述在极端环境下坚守岗位的担当,以及面对挑战时迎难而上的勇气,这些经历让同学们认识到,军营不仅是技能的训练场,更是品格的锻造炉、信仰的加油站。退伍士兵用自身蜕变的轨迹,将红色基因与军队精神具象化,激发着同学们对军人使命的向往与追求,为国防教育注入了情感共鸣的温度。

互动破局:消解认知迷雾困境,凝聚参军行动共识
在交流分享环节,面对同学们关于入伍流程、专业适配、服役期间学习等现实问题,校征兵宣讲团以专业视角与实践经验,逐一破解同学们的认知壁垒。他们不仅解答了同学们的疑惑,更通过分析专业与兵种的契合点,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将通信与信息工程专业知识应用于军队信息化建设,将个人专业特长转化为国防建设的实际效能。这种针对性的答疑,消除了同学们对参军的顾虑,同时启发他们从更长远的角度规划军旅生涯与职业发展,推动同学们从 “心动” 向 “行动” 转变,进一步凝聚了参军报国的思想共识与行动合力。



此次参军征兵宣讲会是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深化国防教育、服务征兵工作的重要实践。它不仅搭建起政策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更通过深度解读与情感共鸣,将参军报国的种子深植学生心间。未来,学院将持续探索国防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积极开展征兵宣传活动,做好相关服务与引导工作,助力有志青年把青春融入国防,响应号召、投身军营。
撰稿:黄文艺
图片:张鹍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