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水平,推进队伍建设以老带新进程,2025年3月17日14时,智能工程学院祝玮副院长携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全体辅导员于梅若书院207会议室开展智囊团案例分析第一期,聚焦学生思想动态引导、责任意识培育,探索情境育人新模式。会上,殷蓉老师和张秋婧老师围绕一则真实案例展开深入研讨,探索“精准把脉、分层引导”的思政工作路径。

案例背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结束后,学院计划举办学习贯彻会议精神研讨会,要求全体学生骨干参加。学生张某在QQ群公开质疑:我既不是党员又不想入党,凭什么参加这种政治学习?并鼓动他人缺席。
张秋婧老师从三个方面回复事件处理过程。一是快速响应,分层沟通。通过线上引导,辅导员第一时间在群内回应,国家政策关乎每个人的发展,理解会议精神有助于把握时代机遇,及时消除舆论影响。其次是私下交流,添加张某好友,以学业规划为切入点,分析国家政策对就业、创业的影响,结合其专业方向举例说明,如“数字经济政策与你关注的互联网行业趋势紧密相关”。二是情境还原,深度剖析。辅导员还原事件细节,引发集体学习时政热点讨论。三是角色代入,分组模拟张某的困惑、骨干的担当、集体的利益三重身份,通过换位思考理解责任与权利的统一性。

殷蓉老师补充到,学生骨干身份意味着责任而非特权,需培养“跳出小我、服务大我”的格局,此类活动恰是锤炼担当意识的实践平台。在案例启示环节,辅导员需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将突发问题转化为育人契机。通过分层沟通、情境模拟、实践转化三步走策略,既回应学生关切,又引导其理解集体责任与个人发展的辩证关系。

祝院长总结到,学院学生党支部需进一步完善“理论宣讲+实践锤炼+成长激励”的思政闭环,让政策学习从“要我来”变为“我要来”,实现思政教育入脑入心。

智囊团案例分析既是对辅导员工作经验的阶段性总结,更是对思政教育方法的创新性探索。学院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持续构建“每周案例分析+月度培训共享+年度学情大赛”的三维培养体系,推动思政工作从经验驱动向专业驱动转型,让老师们的思政教育更接地气、更具实效。
(智能工程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