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辅导员队伍就业法律指导能力,切实维护毕业生合法权益,大健康管理学院于6月6日在观云书院小雪会议室成功举办“青蓝”成长计划第十二期专题培训。本期培训以“筑牢学生就业法律‘防火墙’”为主题,由辅导员徐亚琼老师进行分享,为辅导员们深入解析学生在签订三方协议与劳动过程中的法律风险与防范要点。

明辨“三方协议”法律效力与关键审查点
培训聚焦“三方协议”的法律属性及其与劳动合同的本质区别。徐老师强调,辅导员需引导学生重点审查三大核心:一是主体信息真实性,核实用人单位名称、公章是否与营业执照一致,严防“假单位”陷阱;二是录用条件明确性,确保岗位职责、薪资标准、工作地点等关键条款清晰具体,警惕模糊表述埋下隐患;三是解约条款公平性,关注违约金数额合理性(避免“天价”陷阱)及解约程序的对等性,保障学生解约权利。

聚焦劳动合同审查要点,捍卫学生核心权益
针对劳动合同审查,徐老师系统梳理了法律明确规定的绝对无效条款,包括“工伤自理”“员工入职3年内不得婚育”“自愿放弃社保”“加班不付费”“全额赔偿经济损失”等显失公平的条款,强调此类约定即使签署亦无法律约束力。同时,她厘清了“保密义务”与“竞业限制”的关键区别:保密义务通常无需额外补偿,而竞业限制则需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且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对期限与范围的严格约束。

厘清辅导员责任边界,筑牢风险防范底线
在明晰辅导员角色定位时,徐老师指出其核心职能是担任初步筛查者——对协议/合同进行表面合规性检查,如必备条款完整性、主体信息、试用期及违约金合理性等,发现明显异常或复杂条款时及时向学生发出警示。她着重划出两条责任红线:严禁代行律师职能,即不对协议/合同的合法性做最终判定;严禁代替学生决策或过度承诺,务必引导学生向专业法律人士咨询或与用人单位书面确认关键条款。

本次培训不仅是一次法律知识的精准输送,更是对辅导员队伍就业护航能力的深度赋能。通过精准解析就业协议核心风险与辅导员职责边界,显著提升了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法律风险甄别力与初步应对力,更有效地为学生就业之路保驾护航。
文字来源:徐亚琼
图片来源:周顺航
大健康管理学院 供稿
綦江校区学生处 转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