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法治素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角色,必须掌握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具备一定的法治素养能力。这不仅关乎辅导员自身的职业素养,更直接影响到其指导学生进行法律素养教育的效果。为了进一步提升辅导员的法律素养和法治教育能力,2024年10月24日14:30,以“情与法——如何做好大学生法律素养教育”为主题的第67期辅导员沙龙在重庆移通学院南湖书院声影活动室如期举行。

此次沙龙由重庆移通学院学生处主办,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承办,旨在深入探讨和分享如何加强学生的法律常识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和法制意识。邀请各学院五位辅导员老师作为嘉宾进行经验分享,重庆移通学院学生处处长陈帅、学生科副科长陈思、各学院学工副院长、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团总支书记、就创办主任以及全体辅导员参加本次沙龙。

首先,由淬炼商学院孙成彬老师带来“法情兼顾,高校辅导员工作案例浅析”主题分享。孙成彬老师结合辅导员日常工作中遇到的法律纠纷案例,讲述案例发生背景,分析案例发生原因,详述案例处理过程,总结反思同类事件,呼吁老师们重视德育,强化思想,法情兼顾,人文关怀。尽量避免学生由于缺乏法律知识导致的违反法律的行为。

智能工程学院的郭超然老师以大学生法律素养教育的难点和对策为题,探讨了法律素养的重要性,大学生由于法律基本常识缺失,自觉守法意识不强、依法维权能力较差、激情违法犯罪、自控力弱导致的违法犯罪层出不穷。因此,在辅导员日常工作应通过各种途径增加学生法律实践机会,学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民间借贷法律法规、诈骗相关法律法规、交通安全法律法规、证据法律规则等法律条款。同时学校应加强校级校规学习和落实,利用网络平台推送法律知识,提供在线法律咨询。加强法律教育,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

外国语学院阳果老师以“德”“法”并举,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题,深入探讨和理解“德治”与“法治”的核心价值、详细解读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文件、分析高校中常见的违法犯罪类型以及探讨如何在日常工作中有效地开展法律素养教育,我们深刻认识到“德治”与“法治”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所扮演的至关重要的角色。这种认识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法律与道德在教育中的双重作用,而且还能指导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将法律素养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从而培养出既有道德修养又有法律意识的全面发展的学生。

艺术传媒学院许静老师以“学法以明道,用法以育人”为题,通过回顾她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一系列人身安全纠纷案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在处理学生工作时应遵循的原则。她强调,面对学生事务不仅要晓之以理,用理性的思考引导学生,还要动之以情,用真挚的情感打动学生,更要告知以法,用法律的规范约束学生。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吴素虹老师以“勿伸手,善前‘还’手为主题,通过实际发生的案例引申出辅导员在做工作时要响应政策号召,发挥角色作用、筑牢道德底线,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行为规范,降低法律风险。同时也要提升法治素养,师生队伍专业化、抓好第二课堂,培育法治完满人和协同社会资源,增强法治实践性。

会议即将结束之际,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副院长熊斌代表学院向学生处表达了诚挚的感谢之情,感谢学生处提供承办辅导员沙龙的机会。熊斌副院长表示,非常荣幸能够邀请到五位具有法学专业背景的老师作为主讲嘉宾,分享内容丰富、实用性强,为在场的老师们带来了许多宝贵的见解和启示。此外,熊斌副院长还特别感谢了各位观众的积极参与,正是因为大家的热情参与和积极互动,才使得这次会议充满了活力和意义,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重庆移通学院学生处的陈帅处长进行总结发言,对五位主讲嘉宾的精心准备和细致分享表示了高度的赞赏。五位老师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专业优势,将法律专业知识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通过深入浅出的案例分享,使得在座的辅导员们受益匪浅。陈帅处长强调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法律相关的讲座,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应对日常工作中的各种复杂情况。

此次辅导员沙龙,不仅是一次思想的碰撞与智慧的交融,更是对未来辅导员工作的一次深刻指导与启示。通过深入交流与分享,辅导员们不仅加深了对法律素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更掌握了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这些都将对未来的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深化对法律素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为培养更多具备高素质、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贡献力量。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供稿)